华体会新闻
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靠谱吗,华体会APP(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从消费的低频到高频大致分为下图所示几种品类,高频的即时性消费依赖线年线上化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一致。华创证券认为高客单价产品需要更强的渠道,所以在线上平台京东自营在消费者渠道信任度不够的时期完成线下教育消费者与平台建设,靠高单价耐用品提升线上销售渠道信赖度。随着线上渠道信赖度不断提升,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故对物流与平台建设的需求降低。而高频类消费则需要冷链物流、供应链整合甚至前置仓布局,尤其是生鲜品类损耗极易压缩利润空间,所以从上游买手选品到下游的最后一公里,商业模式不断打磨,在前置仓、仓店一体后,社区团购模式再度兴起。
对比四大电商平台货币化率的构成可以发现平台型电商货币化率中平台服务贡献大于佣金贡献:原因在于平台型电商中佣金率是相对公开、透明而有上限的,平台服务的变现率是相对隐性、上限不明显;自营型电商平台中由于存在自营店铺与第三方店铺的竞争,有限的流量在平台内分配会存在“类佣金收入”与“平台服务收入”此消彼长效应,“类佣金型收入”实质是自营业务的进销差,需要靠自营GMV拉升,“平台服务”主要靠第三方店铺向平台买流量支付的费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自营GMV的增长。
目前拼多多还尚未突破盈亏平衡点,所以现价段华创证券的研究将更聚焦到平台型电商平台的收入模型上,在上文拆分中,平台收入存在两个正循环:(1)B端与C端的正循环;(2)平台与C端的正循环。零售业相比传统制造业更注重用户体验,以亚马逊为例,亚马逊的飞轮效应:用户体验好→流量自然增加→更多流量则吸引更多卖家→用户有更多可选商品、更便捷的店铺服务→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随着飞轮不断扩大→运营成本被不断分摊→平台的成本结构更合理→平台将通过补贴用户→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所以在以提高用户体验为核心的“飞轮”指引下,亚马逊不断构建完善物流体系,并对平台的“用户评价”予以决定排名的最高权重。
在电商发展初期,稀缺的是可信赖渠道和高速物流,用户体验中第三因素的权重更大;在发展中期,大量的货涌入线上,稀缺的是平台对货的管理;进入现在阶段,物流覆盖率提升至97%,通讯资费(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用户ARPU)不断下降至40-50元/年/人,华创证券认为电商基础建设逐步完善,进入到对用户“精耕细作”阶段。此阶段稀缺的是用户购买力。华创证券曾在《双十一“薅羊毛”:电商平台诸神之战》中从对比各电商平台用户运营逻辑提出每个平台基本完成:用户行为货币化、站内流量中心、会员体系的构建,所以在用户体验中第二因素(平台)与第三因素(物流)权重降低,第一因素(商品)权重更高。所以华创证券认为现阶段拼多多在提高平台规范性,推动小飞轮(B端与C端正循环)带动大飞轮(平台与C端正循环)。
拼多多平台定位低价商品,接入微信流量池,以“拼团”裂变模式快速完成初期用户积累。2015年上线亿年活用户超越京东。发布多项拼工厂、拼品牌等计划,C2M以用户消费数据为基础,分析爆款后反馈至生产端,协助指导生产低价保质产品。以用户端小单多量的“确定性购买”换取更低售价。2019年GMV破万亿,每日订单量近5400万单,平均每单均价51元。根据CEO披露2020年十一长假前后日均订单数过亿,日均包裹数7000万个,占全国包裹数三分之一。
华创证券认为拼多多在经历了用户的快速增长后,下阶段重点关注的指标是ASPB(Annual Spending Per Active Buyer)年活跃用户购买金额的增长,即人均年购买金额。GMV的增长中包含了用户增长因素,在用户增速放缓的阶段再看GMV的增长扰动因子过大。所以从人均购买金额中看,人均购买金额在提升则意味一定程度上(1)客单价、(2)用户购买频次,二者必有一个是在提升。客单价的提升依靠“货”——供货体量、商家数、产品丰富度、提高中高价产品占比;购买频次提升依靠“人”——用户粘性、用户使用时长。下文将通过“货”与“人”的角度对拼多多现有业务进行分析。
产品属性为“一次购买的常温短保果蔬产品”,对于购买者,高频刚需,试错成本低;拼多多通过直接跟果农等供应端接洽,供应链路更短,加价率低,即使定价低也能让果农等供应端有利可图。常温运输的短保农产品(如根茎类蔬菜、大蒜、时令水果),其产品属性更适合拼多多而不是天猫(偏品牌)、淘宝(偏多样个性化需求)。常温生鲜与农产品单价低、毛利低,且属于易折耗品类,下游天猫客群对品质要求高。其次,上游对接商户也不同,天猫对接品牌方,农产品生产者规模较小、零散、商业化程度低。
商户端:“超短供应链+互联网数字链”拼多多更简单的算法与操作对上游供应链(个体农户、农户合作社、新农人)更友好。新农人,即农产品电商技术服务商,自身是农民,又比其他农民熟悉电商,既是生产者也懂得运营,能帮助周围农户卖货。(1)流程简单,易上手。拼多多将千牛后台与淘宝大学相对复杂的开店流程与运营课程简化,设置一站式的卖家后台;只需通过微信登录即可开店等,省去大量扫码认证等步骤;不同于“淘宝个人店”、“企业店铺”、“农村淘宝”等多种卖家合作模式,只有“个人店”与“企业店”的选项,个人店一张身份证可开两家店,企业店一张营业执照可开5家店。对于处于“长尾供应”、网龄不长的农民们更易上手。根据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6月中国农作物种植业从业人口3.2亿人,其中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仅占比8%左右。创立“多多大学”,设立了专业农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帮助培养本地“新农人”。(2)开店占用资金少,门槛低。拼多多对商户采取“0佣金”、“0入驻费”的合作方式,保证金基础为1k/2k/5W,普通类目个人店2k/家、企业店1k/家,不需要提前交,可在盈利后补交,几乎无门槛;淘宝普通类目为1k,其中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淘宝)需1W保证金。
拼多多地推与选品团队着重培育“新农人”以协助农户线上开店,重点提升商户端库存深度与履约能力。对全平台拥有价格优势产品进行深度数字化,例如与当地农业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保证助农直播等线上营销频次。根据亿邦统计,拼多多2020年已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宁波市、武汉市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框架包括未来3年,平均每月不少于1场助农直播。截至5月,拼多多“市县长直播间”累计带动助农产品销量超过8.5亿斤,直接帮扶农户超过35万户。
用户端:低品牌型必选品,存在初期种子用户,试错成本低,决策速度快,心理预期低。2019年拼多多农产品年活跃买家数达2.4亿,同比增长174%。农(副)产品整体需求体量相对稳定,受益于冷链物流与物流覆盖率的提升,使得从田间地头/代办到消费者手中的渠道更通畅;生鲜电商的长期烧钱补贴市场、教育市场,一批乐于线上购买农副产品及生鲜的消费群体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农产品线大促期间农产品销售额达3.8亿元,同比增长136%,并且3/4订单来自于一二线城市。
对比同产地农产品在各平台销售情况,华创证券发现拼多多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与此同时需要指出农产品相对属于“非标品”,品控存在不稳定性。农产品存在储存周期和运输半径,且长期由分散的小农户构成,截至2016年规模农业经营户不足2%,但也正是因为生产端与消费端高度分散的属性,导致流通环节众多:从田间地头收货的“代办”,经汇总后再发至全国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再分发至中型批发市场、批发商、菜摊/商超,直到消费者需要经过6-8个中间环节。根据商务部数据,2019年农产品8.1万亿市场,线%,远低于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线%)。华创证券认为拼多多通过和源头合作缩短供应链,符合平台属性,且通过“多量小单”对接稳定需求群体,能以销定产带动农货上行。
廉价纺服、廉价日用品,带有一定必选属性,且产品生命周期短,易耗、购买频次相对高,大众化且标准化程度相对高,适合用来做用户粘性(家庭主妇决策)和传播裂变(需求广泛性)。拼多多在2020Q2业绩汇报会中提及“百亿补贴”从原来更多的品牌型3C电子产品投向了用户粘性更强、客单价相对低的日用品领域。根据超对称技术跟踪数据,2019Q4拼多多为百亿补贴投入近50亿,平均单件商品补贴率15%,“百亿补贴”商品占Q4单季度GMV近10%。根据超对称抽样数据,拼多多平台补贴商品最高类目为:百货、小家电、食品、母婴,除了小家电外均是带有“囤货”属性的快消品,流通性强,渠道渗透广,毛利相对低,20%左右,但受益于大众化需求所以整体利润可观。
商户端:生产端产业集群化+品牌集中度低,渠道层级众多,生产端品牌意识缺乏。在专业分工的指导下,此类快消品大多以产群发展,例如南通家纺、浙江箱包、福建鞋履等。产群将每一环分开并开放流通市场,比如产群中一条街卖布料、一条街卖纽扣、一条街卖标签,工厂生产对接n家商业街店铺(第一层经销),店铺展示布料、爆品或对接定制需求,经销商(第二层经销商)将自己的分销渠道(比如个体淘宝店)与第一层经销对接,产群中有提供商品图文制作、摄影服务,第二层经销商可在产群中协调完成对制成品“品牌化包装”,线上销售后,货从产群所在地直发。货品周转程度不高,但渠道加价层级多,拼多多的“产地直销”则直接将工厂货指导上架或将C端零散需求与工厂对接(C2M)以指导生产,对工厂品牌进行“产地贴牌”。
用户端:卫生事件影响消费者信心与可支配收入中消费占比,大众化消费作为基本盘“价格屠夫”可承接消费降级。且日用品与粮油食品等因其相对刚性需求属性,基本盘足够稳,所以受卫生事件影响程度小,在卫生事件后能优先恢复。粮油食品在卫生事件期间并未出现下降,反而在3-4月供给端及时响应后大幅提升;日用品品类仅在1-2月同比-6.6%,在3月回正至0.3%,且卫生事件影响民众对纸巾、酒精、口罩等囤货需求抬升。在消费预期下降而购买需求稳定且抬升的过程中,消费者会更偏好高性价比的渠道。
对于渠道商来说,淘宝店铺买流量买不过B2C品牌旗舰店、线下销售渠道整体不断受到线上的挤压,而给线上平台供货,又受制于坐拥用户、渠道的平台高议价能力。面临着线下购买的消费者减少,线上还要被迫买流量,降价促销的困境。因此,受制于产品生命周期和大牌护肤品保质期的经销商,在产品促销的最佳周期大量“出淘”,依托拼多多打开销货出口。以家电为例,整个线上渠道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散化趋势,2019年天猫/京东平台占比分别下滑-2.0 pct/-1.6 pct。以化妆品为例,拼多多上出售珀莱雅产品的店铺数(以渠道商为主)是淘系的14倍,6月有订单的店铺有35家,其中品牌店销售额占比仅占11%。而渠道店通过主打不一样的品类获取更高成交,比如Top1珀莱雅茜之盛专卖店销量第一为均价16元的洁面产品,占比30%;防晒占比18%,均价77元;Top2珀莱雅嘉佳专卖店销量第一为均价69元防晒产品,占比59%;洁面占比10%,均价41元。不同店铺通过不同产品的价格优势获取市场份额。
对于平台来说,品牌商品的“百亿补贴”可提高平台客单价,打开大牌标品渠道商拼多多销售的空间,但华创证券认为拼多多不太会延续天猫的逻辑走,不会也不能以天猫的方式战胜天猫。因为当前客群主体还是“非品牌零散型购物需求”,所以基本盘不是品牌端,更多团结阿里系在淘宝C端卖家和天猫品牌方、大B端之间漏出的渠道商,带动原有客群向“品质生活”升级,同时吸引高线城市价格敏感度高、需要直接打折优惠、对天猫复杂玩法无法上手的客群。
2018年以来拼多多店铺数大幅提升,中小贴牌、厂牌涌入拼多多平台,店铺数从2018年3月100家店发展至18年底的360家店,截至2019年底已有510家店铺入驻。“新品牌计划”从19年年末推出至20年9月末已有85家正式成员,参与企业超800家。拼多多在产地直销积累供应链端资源的基础上,对产群中有品牌意识、但未打开市场的优质品牌予以重点流量扶持。比如日化品牌:可心柔、植护、丝飘;家纺品牌:洁玉(孚日集团)、南方生活、星宇劳保;母婴品牌:百亚股份;玻璃制品:德力等。
(1)成本优势逐渐丧失:长期以给国内外品牌代加工,受日益上涨的劳动成本压低利润,外贸OEM的核心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例如,成立于1987年并在2016年成为全球最大毛巾生产企业孚日股份,1999年以来出口额均位于中国纺织业第一,在2019年家纺业务营收42.3亿,内外销比例2:8,国际业务的生产成本不断被抬升,国际业务毛利从16年23.7%降至19年18.6%;公司调整战略将内外销比例定目标位5:5,并在15年成立了独立电商部门以开拓国内电商市场。20年在政府牵头下以拥有30年出口历史的品牌“洁玉”入驻拼多多,在拼多多数据和流量支持下测试研发新品主推99元的全棉四件套,成交额增长17倍,全店访客数增长38倍。
(2)外贸转内销,不具产品优势。部分OEM加工厂通过代理进口品牌,做国内渠道来打开市场:其中较为成功的有代理摩飞的新宝股份,而摩飞实则进入中国市场近13年后,历经渠道重心变革与电商团队换血后,在小家电颜值经济红利下才在线年迎来爆发。大多数OEM代工厂很难在长期加工制造的外销产品中找到适合国内消费品市场的进口品牌。比如为双立人、WMF、膳魔师等一线炊具品牌做代工的三禾。中等价格段的欧洲锅具品牌在国内专柜上线倍的价差(欧洲市场零售价600,则国内专柜价需1500才能勉强盈利)。
猫牌更多以极其细分需求出发,2020年双十一也披露出357个新品牌登上细分类目成交额Top1。这些品牌大多在产品创新上略有升级,比如相比于速溶咖啡和胶囊咖啡,永璞和三顿半分别推出冷萃咖啡液和冻干咖啡粉,所以在定价体系上略高于传统品牌。相对而言,拼品牌“逆向”回归产品本质,过去三年拼多多已经在日化个护等高频消费领域培育出超10个准一线品牌,丝飘等纸巾品牌不仅根据拼多多的平台数据更改了生产线年销售额达3.5亿元,同比增长+75%;并扩充生产线条自动化生产线,扩建工厂西南地区。比如扫地机器人的产品需求本质是一种“消费升级”型产品,市场被单价上千的国际品牌打造出了“高门槛”,长期给霍尼韦尔、飞利浦等国际品牌代工的家卫士在拼多多上直接把门槛拉到了288元,十几万的订单给代加工厂的自主品牌打开了生存空间。
华创证券认为拼多多由于用户的基本盘是下沉市场,产品以低价性价比产品为主,存在价格段的平台底线。但一方面随着拼多多品牌产品的占比提升,各品类的客单价上限也在被逐步打开。比如三禾的199元锅具与平台均价29-49元相差较多,所以在刚上架时销售量较低,但经过三禾与拼多多团队的数据共享后,三禾重新定制锅具,打破原有380元的价格体系,以99元锅具,93元(成本)+2元(预估快递费),月销突破200万元。另一方面,下沉市场也存在“消费升级”的趋势,这一部分对“美好生活”品类的消费升级需求被拼多多打造的极致性价比“拼品牌”满足。
以化妆品为例,根据多多情报通数据,拼多多美容个护大类目在2020年1-5月销量同比增长11.4%,月销量超1亿。其中拼多多品牌馆同比增长54%,月销量达900万。品牌馆成交的占比7%,较去年同期提高+2.0pct。拼多多联合丹姿集团,11月宣布共同推出国货化妆品新品牌“萃润”,继珀莱雅、欧诗漫、上美、百雀羚之后,第五家加入拼多多新品牌计划的本土化妆品企业。管理层表示,预计到明年10月,将有超过50%的本土一线化妆品企业,加入拼多多新品牌计划。目前拼多多的美妆个护榜单中,珀莱雅居于首位,单月GMV1700万,大约是同期天猫GMV的1/5。对比成交单价和主售商品,拼多多产品单价低,50元左右,是天猫成交价的1/2。
品牌集中度低,存在长尾市场需求。日用家清类产品市场集中度普遍偏低,湿纸巾CR530.5%,纸巾类CR531.1%,品牌化程度不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臣度偏低。常温生鲜产品中用是否包装衡量品牌化,根据Euromonitor数据,农副产品与生鲜中,仅坚果与鸡蛋的包装化占比较高29%/18%,其余流通形式均非包装销售,即非品牌认知,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其他方面,比如性价比、产地等。生鲜电商受制于生产端分散、产业链环节多、高损耗、短保产品对物流供应链要求高、依靠门店/前置仓扩张速度受限,所以平台电商产品(比如日日鲜系列)的品牌渗透率也较低。
平台:提高商家服务要求,及时响应+快速发货+售后完善。在2020Q1公布出510万商家后的拼多多,开始着手提高平台服务质量。对于发货时限、售后处理时限、客服有效回复时限等要求不断提高:发货方面,默认直供商品发货时限由原来的120小时缩短至96小时,直邮商品发货时限由原来的168小时缩短至120小时;售后处理方面,仅退款处理时限由48小时缩短至24小时,退货退款申请处理时限由48小时缩短至36小时,并增加了极速退款、闪电退货、售后补寄、售后换货等条款;客服管理方面,有效恢复时限由1小时缩短至3分钟。
Kiva机器人的运用降低物流成本:2012年收购机器人制造商Kiva Systems。2014年开始,Kiva机器人开始投入亚马逊配送中心帮助运送产品。2015年,亚马逊已经将机器人数量增至10,000台。Kiva机器人可以使亚马逊提高仓库效率的同时节省履约成本:根据德意志银行的报告, Kiva 机器人将亚马逊仓储中心内的调货周期从60-70分钟缩短至15分钟,同时库存空间增加50%。2016年底,亚马逊拥有 45,000 台机器人,同比+50%。Kiva Systems机器人为每个仓储中心平均节约2200万美元的成本。
会员购买力更强,消费次数更加频繁。消费者智能研究合作伙伴(CIRP) 2017年10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亚马逊Prime会员平均每年在该平台上花费近1300美元,而非Prime会员平均每年花费700美元。Feedvisor 2017年10月的研究发现,亚马逊Prime会员更频繁地访问、更频繁地进行购物:根据Feedvisor的数据,有31%的Prime会员每天访问亚马逊,非会员这一比例只有11%。24%的Prime用户每周至少在亚马逊上购买两次商品,而非Prime用户只有4%。
物流配送拉动会员数量增长,订阅服务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根据Feedvisor调研报告,两日达免费配送是83%顾客订购Prime会员的原因。会员数量2017年起显著增加,会员占比从2015年的47%增长至2019年的65%,会员订阅数由2013年的250万增长至2019年的1120万。亚马逊订阅服务营业收入逐年增长:从2014年的9.7亿美元到2019的19.2亿美元,2020H1订阅服务营业收入达11.6亿,同比+41.43%。营业收入占比逐年增长:由2017年的5.47%上升至2020H1的7.04%。
物流属于基建,重资产投入,打造需要长时间深耕。京东由于定位商城而非平台,且战略上做的是用户更重视售后与产品线C电子与家电,所以京东于2007年力排众议自建物流,2010年强调时效,推出更注重客户体验的“211限时达”,上午下单下午收货,保证3C家电通过用户购买路径提前备货,打造高响应物流体系。目前仓储物流向第三方开放,2019年贡献235亿营收。阿里建立菜鸟网络,通过菜鸟做跨城,丹鸟做同城半日,蜂鸟做3km半小时,物流规划较大。通过入股三通一达,终端布点菜鸟驿站,做菜鸟物流体系的集成。
用户渗透空间在于与微信用户的差距,预计仍有3亿高度可转化潜在用户。拼多多现有年活用户7.31亿人(20Q3),相比阿里7.57亿年活(20Q3),约有2.6千万用户差距,但远超京东4.42亿年活,稳居行业第二。尽管一人可以申请多个淘宝账号,但因淘宝用户账号与支付宝绑定,间接与身份证挂钩,7.57亿年活用户数数量相对较“实”,已剔除“一人多号”情况;拼多多用户数与微信挂钩,间接与手机号挂钩,存在一人多号情况(移动网络用户比中国网民人数多出2亿)。需要指出的是拼多多对于“拉新裂变”的平台激励不强,故“多号”套利空间小,所以“一人多号”在年活中占比较低。华创证券认为跟踪“独占用户数”指标不可行,一方面因为两大平台用户数的去重方法不一致;另一方面随着两大平台在交错市场中不断获客,平台不同的定位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求。
拼多多20Q3平均月活6.43亿人,微信20Q3平均月活12.13亿账户,拼多多用户在微信用户的比重尚有5.7亿账户(不去重)渗透率提升空间。从网购群体看,阿里月活8.8亿人(20Q3),此部分已被网购市场教育但尚未成为拼多多用户群体约2.4亿人。从安装设备数量看,根据极光数据统计,截至2020Q2拼多多APP设备渗透率为50%左右,在移动购物行业中渗透率为61.5%,尚有近40%的渗透率提升空间。所以拼多多用户规模仍有上升空间,但参考同期阿里用户增速,华创证券预期下阶段用户增速将持续放缓,目前20Q3年活跃用户增速已放缓至+36%。
拼多多用户质量不断提升:拼多多与微信用户重合度99%,与淘宝重合度81%。根据极光大数据,截至2020H1,拼多多重度用户(每月活跃天数16天以上)1.16亿,中度用户(每月活跃天数5-15天)1.33亿,轻度用户2.35亿。月均日启动次数稳步上涨,2020年6月同比提高80%,当月平均每天拼多多APP被启动8.3亿次,人均启动拼多多4.7次。从用户结构看,中青年占比明显提升,18-35岁用户占比70%。26-35岁占比同比+2.2pct。
目前拼多多用户2019年人均消费金额1720元,相比其他电商平台尚有较高提升空间,从季度数据看,累计12个月活跃用户年消费金额为1993元,同比+26% 。华创证券认为随着拼多多在“货”上的高效拓展,人均消费金额将维持上升趋势,但补贴从高客单价3C电子转向农产品的过程中,增速必然存在一定的下滑。但受益于我国平均有6亿人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且对FMCG等易耗必需品需求稳定;拼多多的主力下沉市场用户中也出现了“小镇青年”消费升级的趋势,所以消费基本盘支撑拼多多品类的拓展,中期看用户粘性。
成本与费用:平台运营成本费用率维持在20%左右。销售费用“百亿补贴”从大客单价单次上百元补贴转向农产品等日常消费补贴,销售费用率明显下降(从2019年的90%下降至2020三季度的71%),对比阿里(10%)与京东(4%),华创证券预期稳态发展合理值在15%左右,预期2022年销售费用率为55%。随着对城市中心仓、冷链物流的投入,研发费用率将短期小幅上涨,预期2020-2021年研发费用率为13%左右,2022年研发费用率在12%左右。
P/GMV估值:电商互联网企业初期以GMV规模衡量平台的市场规模。所以华创证券选取阿里、京东、美团作为主要对标企业:2019年阿里、京东、美团的P/GMV为0.54、0.16、0.69(因京东GMV中1/4为自营收入所以较低),拼多多现市值对应GMV(20Q3 LTM)为0.11,华创证券给予拼多多2021与2022年P/GMV 0.5倍,对应GMV分别为26214 / 33650亿元,对应市值1928亿美元、2474亿美元。
P/ACC估值:由于P/GMV的估值方法更适合对早期电商企业,所以华创证券通过对拼多多用户价值的判定,结合P/ACC(年活跃买家数)估值。上文分析拼多多用户质量在不断提升,活跃度、用户使用时长、复购率与客单价均出现增长趋势,所以结合上文预测,对2021年8.4亿年活、2022年8.9亿年活分别给予220/280倍P/ACC(参考预测2021-2022年ARPU为106/132元),对应市值为1848/2493亿美元。
多多买菜的空间:社区团购成为生鲜电商的3.0模式,卫生事件后生鲜等品类线上渗透率提升,消费习惯的改变进一步催化社区团购业务。根据艾媒咨询报告,目前社区团购市场规模达720亿元,预期到2022年社区团购市场规模将达1220亿元。美团2019GMV 6821亿元,公布美团优选前总市值约为1万亿元,7月公布美团优选后总市值一度超过1.9万亿港币,提振作用明显。多多买菜在供应链与下沉市场用户累计中的优势,华创证券预期将支撑起主平台以外第二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