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华体会体育(HTH Sports)(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自2016年以来,短视频在国内“异军突起”,成为移动网络用户高黏度的媒介形态,深度介入了用户的生活。视频是移动时代的一种常态表达方式,而短视频将成为未来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新闻,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频、新华社网络电视的新华15秒、人民网的人民视频等,已极具社会影响力。短视频新闻既是主流媒体内容布局和融合创新的重要抓手,又是主流媒体转型突围、掌握话语权、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必然选择。
5G、AI、VR、AR、MG动画、三维建模、全景拍摄、微缩技术、三维投射等技术,释放了主流媒体的短视频新闻生产力,技术赋能成为短视频新闻创优的基础。获奖短视频新闻作品以“技术+”作为新闻生产的底层逻辑,主动探求与技术合作的可能性,新闻信息与技术的融合进一步细化、深化,出现了在单件作品中,多种技术融合使用的趋势;在向受众传达新闻信息的同时,形成了个性化、沉浸化的审美体验。技术赋能短视频新闻生产的表现如下:
《鼓岭!鼓岭!》将沙画表演的虚拟镜头和人物采访等新闻真实资料相结合,使新闻观点表达鲜明,揭示了新闻背后的意义;《公仆之路》运用场景动画、三维动画、照片拆图、一镜到底等技术,实现了虚拟和现实的衔接,呈现了全新的时政新闻表达方式;《臊子书记》巧妙地在宋鹏进村、带领村民外出考察等细节处使用MG动画,与实景结合,弥补了事情已经发生无法补拍的缺憾,而且通过3D建模形式直观呈现了沙湾电商扶贫服务中心等场景,立体感强,增强了表现力;《微纪录丨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记时隔47年的两场追悼会》使用特效形成三维投射的沉浸体验,让杨家三代的公仆形象跃然于屏幕上,触及受众的内心,形成裂变传播;《老外看中国: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使用虚拟抠像与缩图技术让记者置身于办公室,与办公用品互动,回顾“两会”关键词,新闻表达形象、生动、有趣。
如《修复时光》中92岁高龄的上海修表老师傅陈绍霖老先生,讲述了自己15岁当学徒修手表、20世纪60年代从上海迁到西安钟表厂、退休后开修表店的故事;在《绝壁舞者——捅山工,这是一个你闻所未闻的职业》中,张磊讲述了自己作为捅山工“行走”在悬崖峭壁间,守护轨道行车安全的奋斗故事;《上桥!今天和“溜索”说再见》以乡村教师邹金萍自述的方式,讲述最后一次走“老路”过江的故事,刻画出一座桥与她生活、心理的关联。这些获奖作品不用画外配音,而让主角娓娓道来,仿佛是一个朋友的切身经历,拉近了观者和故事主角的距离,真挚的情感刻画,让观者对故事身临其境。
又如《十八洞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抗洪vlog 记者坐拖拉机赶往安徽庐江圩堤抢险现场:数千人会战守堤坝》等作品采用Vlog形式,使用“在场感”与“个体化”的叙事视角,在社交空间里实现一种虚拟的“面对面沟通”。《十八洞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记录故事主角龙金彪在生活、干农活等场景和他当时的感受,拉进故事主角与受众距离;《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系列作品,通过记者小彭日常化和个性化的视角,把受众关注的“两会”问题化为极具吸引力的新媒体作品;《视频泪目!如果我不幸倒在武汉请把我骨灰无菌处理撒在长江》是抗疫志愿者郑能量朋友圈立下“生死状”的视频,在32秒的视频中,郑能量是唯一的话语主体与表达主体。
基于移动状态进行接收的传播环境,大多数的视频播放都是在静音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在短视频新闻中,画面是主要的传播符号,承担信息传播任务。短视频新闻以活动的影像为主体,辅之以字幕、图表进行内容呈现,在叙事上直奔主题,字幕可以代替传统电视新闻的背景介绍和主持人播报;颜色鲜艳、字体放大加粗的花式字幕出现在画面中,一方面强调新闻的关键信息,一方面配合画面叙事,契合了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具体环境,符合受众的信息接收需求。
如《生死时速!患者心脏骤停,桂林女医生跟着病床边跑边做心脏复苏》使用连续镜头、2倍速播放和配乐等媒体融合手段,对医院的监控视频进行了技术处理,形成了强烈的现场感,凸显了现场情况的危机以及医生的医者仁心,深化了新闻的主题,展现出参赛者强烈的新闻意识;《全乡村民化身“爬山侠”守护雪山!村民跋涉5000米高山捡垃圾》记者采用跟踪式采访拍摄,报道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贡嘎山乡村民定期上雪山拾捡游客丢下的垃圾这一事件。
时宜性指新闻发布的时机。四届的短视频新闻获奖作品,以重大事件的主题报道为主,回应了社会重大或热点议题,凸显出新闻的时宜性。获奖作品主要围绕新闻舆论工作重点,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全国两会、一带一路、抗击疫情、脱贫攻坚、抢险救灾、生态文明建设、港珠澳大桥工程等重大主题和中心工作,表明了主流媒体把媒体融合创新技术应用到重大主题和重要活动报道中,从而使短视频新闻与传统新闻报道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以共同作用于重大议题的舆论生态建设,回应社会关切。
《柳州融水突围记》的记者迅速反应,及时介入,形成融媒体报道机制,成为兼顾时新性与策划性的经典案例;《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之路走到尽头就是统一》运用手机、相机和AI设备全程采录这一表态过程,第一时间与相关负责人确认涉台报道口径,经国台办及全国人大新闻机构授权,取得了新媒体首发授权,体现出在规则之内尽快抢发新闻的意识,也大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新性。因此,如何寻找切入点、利用新技术,提高短视频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新性,成为提质创优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