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华体会体育(HTH Sports)(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转眼间,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024年。回首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持续奋斗的一年,天津大学隆重召开了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2023年是天津大学实施“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本报如约推出“2023年天津大学新闻大事件盘点”,与大家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悦与荣耀。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我校实现“十四五”期间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大会提出了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让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高素质教师队伍更加壮大,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更加显著,校园治理与服务保障更加智能高效,学校文化更加自信、开放、从容,基本形成人才辈出、大师汇聚、贡献卓越、声誉卓著的生动局面。会后,各学院师生代表认真组织、学习领会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主动将大会精神融入工作学习中,为下个5年征程凝心聚力、昂扬奋进。
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天大作为第一批参加单位,于3 - 8月集中开展了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学校党委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这一总要求,紧扣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5个方面目标,聚焦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6个问题,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学校党委研究制定了主题教育理论学习专项方案,设计了5个专题、48项学习内容,邀请专家开展理论辅导报告85场次;举办“我们这十年”学校事业发展成就展,组织“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智能电网团队和天津楷模王东坡教授事迹报告会;处级以上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学习体会和工作实践讲授专题党课300余次,专家学者在《人民日报》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校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学校实际围绕12个题目、处级干部细化延伸至310个题目开展调研,形成了“同题共答”、相互支撑的体系。学校党委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紧紧围绕6个方面突出问题和中央指导组反馈的14个重点问题,细化各类问题80个,提出工作措施97条。各院级党组织通过调研梳理问题888个,提出解决措施1026项,制定、修订工作制度185个,把调研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实在在成果。
学校坚持教育启智:支教团成员赴宕昌开展支教服务,调动校内外资源捐款捐物合计25.27万元,建成“梦想电脑教室”“理想充电站图书角”,培训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和专技人才6000多人次。学校坚持科技赋能:继续投入150万元科研经费设立“乡村振兴”项目,推动“振兴号”饮水净化系统,保障19.2万人的饮水安全,推广“变废为肥”环境解决方案,案例《科技赋能变“废”为“肥” 呵护宕昌绿水青山》获评教育部第七届直属高校创新试验典型项目第一名。学校坚持示范引领:对大寨村海棠广场进行绿化美化,帮扶车间新推出黄芪茶、足浴包等产业项目,成立“大寨乡村振兴讲习所”,并挂牌“陇南市基层理论宣讲面对面示范点”。
2023年是研究生教育“拔尖创新年”,学校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入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4月25日,天津大学(天津市)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成立,并于9月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学校入选首批“国优计划”试点高校,10月举行天津大学“国优计划”签约仪式暨战略合作与发展论坛,与天津市5所重点中学签订合作协议;推进工程硕博士专项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加强专业实践环节落实;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评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1项,获奖数量在全国高校居首。
2023,学校牵头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1项,继续保持全国前列;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8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1项、重点类项目2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22年度天津市科技奖一等奖及以上17项,包括特等奖2项、一等奖15项,创历史新高;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土建工程已完成联合验收,工艺设备顺利安装调试;水利、内燃动力2个实验室重组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新增获批建设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的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正式揭牌;与南开区、津南区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着力打造天大创新创业生态;发布《天津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优化拓展全球合作网络,深化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建设,高级别团组互访频繁,7国驻华大使来访,不断扩大全球朋友圈;主办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产学研用研讨会等国际会议和中国-东盟大学生赛艇嘉年华、首届海洋技术东盟本科生专班,承办2023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计算机、储能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分会场;多次派代表团赴欧洲、东盟国家知名高校及企业访问交流,出席世界大学校长论坛、泰晤士高教2023年亚洲大学峰会等;举办“可持续发展和全球胜任力”国际暑期学校,汇集33个国家近250所高校千余名学生;主办“未来工程师领导力与创新学院”项目。
学校多次召开就业工作推动会,继续推进“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面向重点就业单位拓展岗位;强化就业价值引领,构建覆盖全程的生涯教育体系,组织开展“寻梦励志名企行”“周末职行大篷车”等实习实践项目,举办“闪亮的日子”就业典型巡礼,引导学生坚守“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强化人才输送布局布点,开展“凤栖津门”专项行动,通过天津名企行、津门名企讲堂,引导学生知津、爱津、留津;开展“五湖四海”等专项行动,科学谋划学校在各地的人才布局;举办“万企进校园”、就业促进周等系列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各类服务,加强统筹,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
学校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系统优化学校人才计划体系,强化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优秀基础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在化工学院和数学学院等单位推进一院一策、人才特区等差异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专职研究队伍建设,出台《天津大学专职研究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增强工科专业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问题的能力;出台《天津大学异地研究院人员聘用办法》,建立健全异地研究院人员聘用体系;扎实推进博士后队伍建设,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数和获奖总数均位列全国高校首位;探索构建校院两级团队建设机制、冠名教授制度、跨学院联合聘任制度、学术休假制度、请假制度等人事制度体系;实体化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健全教职工全职业生涯培训体系。学校新增14位国家级领军人才、42位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首获腾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2个团队入选天津市首批顶尖科学家工作室项目。
学校加强服务支撑系列队伍建设,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质性探索实施管理岗宽带薪酬制度改革,强化岗位激励导向,加大对优秀青年管理干部的激励;全面落实新时代辅导员队伍综合改革方案,出台《天津大学遴选优秀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的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配齐建强辅导员队伍;出台《天津大学校内人员转岗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实施方案》《天津大学关于加强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启动管理、辅导员及专技系列人员招聘,为学校遴选补充优秀服务支撑人员。
学校推动文化与校史研究,出版5部文化书籍,举办“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出席全国大学文化类、校史类等学术论坛,进行校史资料调研,聚焦130周年校庆产出文化研究书籍;擦亮校园文化名片,以“繁花与共”为主题举办2023“天大·海棠季”校园开放日,吸引8万人来校共赏海棠,举办第五届“红叶季”活动,坚持8年开展书香校园建设,组织“天大读书月”系列活动,持续增强天大形象在海内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持续开创文明校园建设新局面,顺利通过2021-2023年度天津市文明校园考查,入选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候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