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华体会体育(HTH Sports)(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始建于1956年的成都理工大学在建校之初就建有多个地质陈列室,后来合并成一所具有较大规模的高校博物馆,近年又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合作建成了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成都自然博物馆。经过60余年的发展,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积累收藏了“合川马门溪龙”“大竹重庆鱼”“隆昌铁陨石”等6万余件珍贵的标本,具有丰富的藏品基础。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作为学校地球科学普及、场馆育人和地学文化传承的平台,在成立之初主要承担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标本材料、满足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任务。现在馆藏的4万余件标本,很多是由广大师生野外专业实习采集而来。
除了专门建设的科普场馆,高校中还有许多潜在的科普资源值得开发。中南大学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主任、负责人王李昌发现,高校实验室在完成大量教学科研任务后,还有部分时间空闲。同时,很多重大科研项目结项后形成的过程模型、成果产品及装置样机等,未被充分利用且缺少展出机会。“科普基地充分发挥高校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将这些用于教学科研的场地、设备、设施及模型利用起来,既可减少科教资源闲置,又能保障科学普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突出了高校科普工作投入少、产出大、效果强的特点,把科学普及打造成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王李昌说。
要让高校充分发挥开展科普工作的优势,需要调动起科学家、教师、实验室人员和研究生等群体的主动性、积极性。王李昌说:“尤其是实验室人员队伍。他们大都是博士出身,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经过长期的教学科研实验实践与日常的实验室管理运维训练,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十分扎实。因此,我们引导实验室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投入科普工作,使他们的专业能力与综合水平得到充分展示,并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发展工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价值感。”
高校科普基地为高校学生的科普和教学提供了极大助力。目前,多家高校都将参观本校科普基地纳入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王李昌告诉记者,很多大一新生在入学时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了解并不多,而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又比较专业,难以快速激发他们对专业的热情。现在新生入学时能通过参观科普基地直观地看到专业场景及研究成果,了解本专业的优势所在,对学科有更宏观与直观的认识。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除了相关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在参观过程中受到启发,为他们的研究打开新思路。
此外,高校科普基地还与社会科普场馆和组织等密切合作,在加强自身专业性的同时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通过加强与行业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学会、博物馆专委会、洪山地区科普展教联盟等行业组织的联系,汇聚资源共同做好地学科普教育。2023年8月,该博物馆与宁夏地质博物馆、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中西部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深度融合发展,探索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自然资源科普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