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华体会体育(HTH Sports)(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科普类书籍是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用科学和辩证的视角剖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书籍。读科普类的书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可事实上学生不太喜欢读这类书,因为科普类书籍大都枯燥乏味,比较难读懂,没有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丰富感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阅读交流时如果像文学类作品那样讲讲故事情节、聊聊人物形象,显然行不通。那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科普类书籍的能力?笔者认为在阅读交流时根据科普书籍的文体特点、文本内容采用多样的阅读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已粗略地读懂了一些大自然的文字,教师可继续引导:那你能揭秘大自然的文字吗?像雪花有很多形状,可到底有哪些形状,你能画出来吗?像冰雹是怎样形成的,能借助示意图介绍给大家吗?能用流程图来画画水的奇异经历,并介绍给大家吗?麦子的敌人到底有哪些,长什么样,你会画吗?每个小组可以就最感兴趣的或认为最神奇的1种或2种大自然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抓住重点,绘制好概念图、示意图或流程图,并借助所绘的图做好交流准备,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在导入的过程中,我们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到与新课内容的联系,还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尽量选择与本课知识有关并且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刚接触《科学》时总感觉这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对之有种敬畏,而联系生活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感觉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东西蕴含着科学,科学源于生活,从而消除学生对科学的陌生感。
例如在学习《杠杆》这一课时,课前教师带来一个常见的午餐肉罐头,桌上放一些铁条、小尺、起子等物品。然后问谁能打开?学生用手打不开,用了桌上的其他工具将罐头打开了。然后我提出问题:刚开始某某同学用手去扒,结果如何,可以再问问他用手扒时的感受,然后再说说用了工具之后的感觉,大家来共同分析两种不同的体验是什么原因,此时,学生会表现出求知的欲望,借此契机,导入新课,学生感受到了杠杆的基本原理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热情。
社会实践包括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户外观察、考察、分析、研究,以及搜集、查阅和整理各门各类的资料。学校教育不论在时间、空间上都很有限,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比在教室里“纸上谈兵”更重要。尤其是作为小学科学学科,与自然的接触更为紧密。儿童思维、活动能力的形成,知识、经验的获得,其亲身经历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结合教材,利用各种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及人类对它的改造和利用,从而真正理解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能力,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土壤》一课时,就和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土壤,采集土壤,学生户外学习的机会不多,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都十分兴奋,积极行很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发现我们常见的土壤有着很多让人难以想象的现象,有的土壤是红色的,有的是黑色的,还有的是黄色的,学生又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它们颜色会不同,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哪些土壤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可以到图书馆、书店、Internet网去搜集和查阅各门各类的资料、图片,或者向父母和其他有知识的人请教,然后集中汇报有关土壤知识、图片资料的成果,比一比看谁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多。为了使同学们能把这次的外出活动在头脑里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忆,老师还就土壤讲了许多华人华侨回国以后热衷泥土的故事,并在一起讨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原来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土壤对人类有恩,学生可以采集一些土壤,用精致的小瓶装起来,互相赠送,也可自己珍藏。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贴近大自然,又获得了许多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必将成为他们今后幸福的童年回忆。这样坚持做下去,无疑从中就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学生有了这种能力,那要比你直接教给他书本知识强得多。学生们在实践学习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好多学生都期待着下一次到大自然中实践学习。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既要解决一个人能自如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能驾驭和享受各种高科技的成果,具有使用日常科技新产品,参与科技新技术的能力,又要有科学创造与发明的能力,能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科技问题的开发与研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贡献,还要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能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技术与社会有关问题的讨论与行动,能自觉科学技术有损于人类与社会健康发展的种种负面效应,正确对待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科学课的学习最终要运用到生活中去,运用到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中去,才能体现其教育的价值。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用科学触角感知社会科技动态。
例如,在学习《怎样搭配食物》这一课之前,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有很多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科学生活态度。养成了各种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贪食、偏食、少食,但在学习了本课科学的食物搭配知识之后,教师通过让学生重新制定一份“一天中的营养食谱”,调查自己一周的不良饮食习惯,设计一份“一周的家庭食谱”等活动方式,把科学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树立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和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教给学生科学探讨的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或结论。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喜欢科学课,利用演示实验及学生的分组实验来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探讨,从而把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等活动,生动形象的概括出来,使学生不仅掌握科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探讨技能。学生通过实验,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探讨技能也得到发展和提高。
(1)成立了标本制作兴趣小组。我们厉庄镇地处山区,生物资源丰富,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各册教材的不同要求,指导学生采集、制作各种动植物标本也是科学课课外拓展的内容之一,我们制作的标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标本;有昆虫、鸟类、两栖类标本;还有各种岩石标本等。学生通过制作各种标本,不仅了解到家乡丰厚的物产资源,也激发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们学校制作的昆虫标本,荣获县小学生标本制作集体一等奖,刘吉跃同学写的文章《走进昆虫世界》在市、县级报刊上发表。
科学教学渗透美育。开辟校内生物角,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结合校园环境,让学生动手栽培、饲养、观察、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受到了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教育。我校占地面积大,随着季节的变化,在花园里栽培了不同的花草,在学农基地里种上各种蔬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管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是生物园地的维护者,广大同学是生物角的小主人,他们千方百计地为生物角增添新的内容,学校的花园里经常有新的花卉增添;池塘里经常有同学们放生的小鱼、小蝌蚪等小生命。他们在课余时间一边看着鱼儿戏水,一边学习养鱼知识,了解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学生通过校内生物角的管理和学习,既丰富了学习知识,促进科学课的教学,又美化了校园环境,陶冶了情操。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我们在重视德育、语言数字等的教学时,能轻视自然科学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吗?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是解题高手,却是科学发明的奴隶。回顾世界诺贝尔的获奖者,我们中国人却寥寥可数,不得不让国人深思,原因何在?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当下的教育缺乏对自然科学知识及相关能力的培养。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重要素质的科目,它所培养的相应能力是某些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城市小学科学教育会面临好多的困难,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如何发挥优势,优化科学课的教学?我想浅谈以下几点: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融入到大自然当中,体会大自然的奥妙,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如此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教学调整到更恰当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奥妙,然后收集标本带到课堂来观察,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完整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常与自然事物、生产相伴的生活实际,把科学实验带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探索,通过在生活中观察与探索,学生对自然事物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堂以外,使课堂、课外、生活、社会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久而久之,学生将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到大自然中,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这种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与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沟通与融合,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知识包罗万象,尝试科学教学生活化,学生就会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体会、专心研究,就能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就能服务生活,养成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智慧的源泉来自生活,科学是一门源自生活的学科,就让它踏踏实实为生活服务。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回馈于生活。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结合广泛的教学资源,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造性地为科学教学服务,在丰富的科学知识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一条新途径。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一大途径,是探索大自然的工具。色彩绚丽的画面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孩子们喜欢听和喜欢看的,也是指导幼儿喜爱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引导者。当幼儿认识了一种事物或现象,他们会将自己的体会讲给同伴听。如果是没见过的或不懂的知识,他们会去寻找。生活创造科学,科学指导生活。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作为一个传播途径,被广泛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媒体把一些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在大自然中,他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去遐想、去探索。使幼儿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带幼儿走进动物世界,植物王国,了解他们的生长环境和变化规律,而且可使他们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人与动物、植物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特别是孩子。自然界与人们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关爱环境,珍惜资源,使他们充分体验、感受和发现大自然的美。因此,要教育他们保护环境,关爱动、植物。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教学内容既可以适合大班、中班、也可以是小班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同时学习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孩子的当前经验,从而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划分。如:“水”这个教学内容包括很多小的内容:水的基本特征、水的三态、水的用途、水的沉浮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水的基本特征是小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大班幼儿则对水的沉浮现象、水能使光发生折射等现象产生疑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特点选择重点内容。如果把了解水的沉浮现象作为大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内容,那么了解水与物体的沉浮关系就是难点内容,因此教师在活动前需花大量的精力去观察、评估幼儿,对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现象、状况以及提出的问题,都尽全力做出最全面的预测。确定好合适的重难点内容,是成功的幼儿科学教育的必要前提。
我们发现大自然中有着孩子们游戏需要的丰富资源,如成片成片的草地、郁郁葱葱的树林、自然的小土坡等。我们应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民间小游戏。例如,孩子们可以在草地上玩跳皮筋、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也可以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坐在草地上拉大锯、翻花绳,这样草地就成了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的天然场所。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在草地上玩:一会躺着;一会跑着;一会爬着;一会又滚来滚去。男孩们在草地上翻跟头、抽陀螺、滚铁环、踢足球;女孩子们在草地上放风筝、赶小鸭、赛跑、捉迷藏。每一个孩子都很自由,无拘无束很满足。我们巧借这些自然环境,让幼儿在玩中观察、探索,在游戏中获得,在游戏中学习。
主题活动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发现,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如,每天吃完饭孩子们都会去操场散步,幼儿园的操场上有两棵高大的柳树,春天孩子们发现柳树发芽了,夏天柳树下的小蚂蚁,秋天柳树掉叶子,冬天柳树变成了光秃秃的树干,孩子们的小眼睛总是在不停地发现,老师在恰当的时候用孩子们发现的这些小细节生成一个有趣的活动,如,“春天的树”“我是小小蚂蚁”等,平时鼓励幼儿多学会观察大自然,我们老师也应善于观察,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去积极探索,让大自然的小知识变成有大学问的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幼儿园的操场边有一块菜地,平时孩子们喜欢去菜地玩,有一次在玩的时候,一位小朋友发现湿湿的泥土可以捏成好玩的小东西,于是偷偷地带室,老师发现后没有批评他,而是和他一起玩起了泥巴,的确,这是好的教育机会,主题活动也因此而得来:《有用的泥巴》《有趣的泥巴》等,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增长了有关知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些都是孩子自主发现的活动,对此孩子们也充满了兴趣,由此可见,孩子们喜欢的才是孩子线篇: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
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绝不会让学生整天钻在书堆里。我要带他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春天我们漫步在石林小径,穿梭在百花丛中。观赏姹紫嫣红的牡丹,纯洁妩媚的芍药 …… 夏天,我们流连在浩瀚的海边,沙滩,踏着海浪,拾捡贝壳,聆听海浪翻滚的声音。秋天,我们要去观赏红玉死活的枫树林,去山上采集标本。冬天,我们要去看郁郁葱葱的青松,傲霜斗雪的腊梅 …… 啊!这一切都将充满着诗情画意。神奇的大自然有着奇妙的旋律,我要他们聆听大自然的气息。到处洒下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到处投下孩子们小小的身影,到处留下孩子们小小的足迹,我要他们在游玩中得到启示,在欢笑中受到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尝试解释各种各样跟科学有关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的问题及现象”。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涵盖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科学知识;既有理论阐述,又有事实论证;既有对人类已知科学领域的介绍,也有对人类未知世界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与现实的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显得比较浅显、单一、侧重于理论性。为了使学生学到更深刻、更丰富、富有实践性的科学知识,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拓展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
例如,教学《肥沃的土壤》(凤凰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后,在学生已知道什么是腐殖质、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回家用含腐殖质的土壤试种一盆植物。引导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好观察日记。如发现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两个月后,再安排他们把自己种植的植物带到学校来,比较植物生长情况,交流种植经验,总结其中得失。这样做,不仅使学生通过对植物生长情况进一步懂得了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的道理,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于课堂内,以师传生受的形式进行。教师虽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学生得到的只是有限的、枯燥的书本知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所以,在新课改形势下的科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鼓励他们在探究性学习中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笔记录。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机联系,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凤凰国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知道大自然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命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探索的乐趣,意识到生命的宝贵。教学时,笔者把学生带到校园里,引导他们在花圃里、水池中、大树上甚至天空中寻找各种有生命的物体。活动中,孩子们都满怀着浓厚的兴趣,表现异常活跃。教学效果远远优于局限于教室内的照本宣科。这一活动,让学生获得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亲身感受,懂得了要珍爱生命的道理,其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单纯的科学课堂教学并不能真正使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外化为他们的行动。因此,教师在精心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应认真设计课外练习,使学生在完成这些练习的过程中消化、吸收书本知识,真正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学生验证、运用这些知识,就必须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就必然要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科学的许多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成为学生的‘现实’”。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或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精心设计课外练习。
《看月亮》(凤凰国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月亮的观察,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培养他们连续观察的能力和做好记录的能力;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执著的态度。教材要求学生课后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认真观察月亮,发现、归纳月亮的变化规律,尤其要记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出现的农历时间。笔者布置学生在完成上述作业的基础上,联系语文教材《望月》(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感受满月那皎洁的光辉吐洒在大地上,带给人们的朦胧之美、静谧之美。这样做,不仅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还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相关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仍处在落后的水平。中学阶段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期,而湖南师范大学黄宏新教授曾经参照国际上通用的科学素养标准对中学生做的调查问卷显示,中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存在很大的偏差;科学态度、责任心不强;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不甚了解;应用科学知识于生活中的能力不强;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这不得不使我们对学生、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担忧。而回首中学生活的起始阶段——初中,学生进入初中最早接触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正是生物学,这个头起的好不好,对学生来说可以是终身受益。即使初中生物学只剩一条“夹缝”,但是为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为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在这条夹缝里,若能播种科学素养的种子,那么很有可能,这条夹缝中会长出参天大树、会开满鲜花。
1.外出社会实践活动。每所学校都要定期举行外出秋游、春游、社会体验等实践活动。现在的初中生,学习压力已经较大,渴望多走出校门,多走入大自然,他们除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心情外,更多的是要了解这美丽的世界,若能在农家乐游玩前,生物老师告诉孩子们如何区分韭菜和小麦、若能在采摘果实前,生物老师告诉孩子们如何正确采摘才能不破坏植物生长、若能在参观动物园之前,生物老师告知孩子们关于进化和分类的基本理论等等,那么孩子们在走入大千世界之前,将会多一份善良的目的、多一份对自然的关爱、多一份对社会的责任。
2.运动会。每所学校都会召开运动会。在运动会前,班主任老师们都会告知学生一些注意事项和运动准备要求等等,而班主任们,往往并不都是专业的体育或生物老师。生物老师们,大可利用运动会召开的契机,将生物课程标准中有关动物的运动、常见的救护方式等内容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又能将一些实用的安全救护技能教授给学生,学生因为可能要用到,而更专注的学,这比常规课堂的教学更有时效性,孩子也将会终身受益。因此,根据大环境下孩子的需求,合理整合教学资源,能更好的体现生物学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