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华体会体育(HTH Sports)(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2020年被称为知识类短视频爆发元年,各大视频平台在内容建设上相继推出知识类板块。这些视频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专业领域,也包含美食、时尚、收纳、评测等生活类内容。广义上说,能够使人们在碎片化时间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对受众有用的视频,都可称为“泛知识类短视频”。视频创作者既有专业机构、媒体单位,也有一些爱好者、网红达人,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通过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和通俗有趣的讲述方法,给知识的传播插上了轻盈的翅膀。泛知识类短视频的受众更希望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因为兴趣聚集在相关内容下,共同参与讨论,在交流中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网络学习空间。
为什么读书时老师教的知识点记不牢,却能对漫画里的经典场面过目不忘?也许只是学习的方式不对。这是2014年“混知”微信公众号创立的初衷。从最早的图文产品发展到出版物、音频课程、动画等各类知识普及产品,“混知”把晦涩枯燥的知识点用漫画的表现形式讲得生动有趣,给不少工作生活压力大、难以静心啃下晦涩书籍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混知”首席内容官李翔介绍,脉络化、图像化、娱乐化,是团队在内容生产过程中遵循的几个要点。
“我们想把自己在行的事情分享给大家,初期在视频中更侧重实用性,帮大家分辨好坏、真假,后来更加明确了我们的目标就是突出创意,用意想不到的内容带给大家全新的生活体验和快乐。”“陈老师”喜爱尝试新鲜事物,他介绍:“Bite有尝试和咬一口的意思,兼有美食和尝鲜的寓意,Club代表和我们一样喜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人,共同组成了BiteClub。”在“网红好物开箱”“探店”“试吃”系列中,真实拍摄、体验为不少人起到了“避坑”作用,更让很多人在观看时会心一笑。
“混知”团队已经形成一套学习机制,即先通过阅读文献、咨询专家等方式学习知识,再消化、吸收、加工,把知识“翻译”成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字、漫画、动画和音频。与受众的想象不同,李翔表示“混知”并不是一支“学霸”团队,“一个人如果是某个领域的‘学霸’,可能会觉得写下的东西别人理所应当能理解,团队创作者的内容生产并不严格对应自己的专业背景,他们也是从非专业的角度去学习某个专业问题,能够体会到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那么在制作这部分时就会进行强化,逻辑不通的就再去搜索新的资料,而不会以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写作”。团队中的“混知研究院”则由各领域专家构成,由他们给创作人员集体上课并负责专业方面的审核把关。
作为评测类视频账号,为尽可能保证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凤凰网旗下“凰家实验室”每期视频节目的制作周期至少都在一个月,其中最为费时费力的环节就是做检测实验。凤凰网评测部主编赵新宇介绍:“查论文和相关行业的国家标准是每一期的标配,在此基础上我们进入检测环节,请具有检测资质的实验室来进行。等待结果是一方面,很多时候实验室可能没有这样测试过某个产品,检测哪些项目、和项目相关的指标都需要我们提出来,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检测周期变长。”
而对于一些不适合拍摄的实验室检测,“凰家实验室”则会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在去年11月的一期评测羽绒服保暖性能的视频中,团队直接搭建了一台能够模拟零下20摄氏度环境的冷库,由男女两位测试者几次进出后测量出胸口、腹部、手臂处温度变化,综合得出羽绒服的保温能力。“我们希望在硬核评测过程中不失趣味性,所以还要考虑视频的呈现效果。实验室检测羽绒服通常就是拆掉然后给出几个报告,这样视频的可看性就会大打折扣。”赵新宇解释。
有过媒体工作经历的王骁,熟稔新闻生产传播的流程机制,在他的自媒体视频账号“小王Albert”中,尤其注重内容的客观性。历史和国际关系学科背景的王骁希望通过对自己知识体系的分享,探讨学习方法,为更多人提供一种认识和分析时代与世界的视角,“我希望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干货’,而不是用个人的立场‘带节奏’”。王骁坚信,自媒体账号的成功不是看在某个时间点有多“炸”,而是作为一个品牌能够在某个领域里生存多久,对知识类账号来说更是如此。
在基于共同兴趣构成的网络学习社区中,受众不仅获得知识,也在观看和互动中获得着情感满足。对于BiteClub博主“陈老师”来说,这种情感交流同样也是双向的:“每期的留言我都会去看,但说实话心里是很害怕看评论的。哪怕连着五条评论都是正面的,有一条负面的,也会很难过。”针对一些质疑的声音,原本在镜头前搞笑幽默的他也会认真解释。有网友留言鼓励道:“别因为他们的否定就束手束脚的,这次失败吸取了教训并在下一次行动的时候积极调整就好。我很喜欢这个不够完美,但能为大家的周五带来欢乐的陈老师。”
“为什么有人愿意为你的内容付费”是李媛媛常在思考的问题,她的答案是提高内容的附加值。在电视剧《人世间》热播期间,“光年课堂”推出了“《人世间》原著人物命运解读”系列内容,从原著的创作思想出发,结合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解读每个人物面临的现实与困境,传递出“不完美,才是人生”的生活常态。“我们不会去做知识的‘搬运工’,一定是在艺术化的加工中传递出新的内容与启迪,要给出影片中涉及但没有呈现出的深层次内容。”李媛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