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靠谱吗,华体会APP(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关于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北京市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关于北京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25年市级预算草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北京市委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工作安排,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较好完成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迈出新的坚实步伐,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全面部署,中央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习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注入强大动能,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市人大常委会在北京市委领导下,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工作安排和要求,把中心所在、大局所需、群众所盼与人大职能紧密结合,求真务实、积极作为,圆满完成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相关任务,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步,为首都和谐稳定、发展和治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供了有效的民主法治保障。
北京市人大全年召开6次常委会会议,审议议题57项。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7件,如通过《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北京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以及修改《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作出法规性决定和重大事项决定9件,如通过《北京市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规定》;对49件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办理21件公民审查建议,开展执法检查5项、专题询问1项,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27人次。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提出的162件议案中,14件立法议案由专门委员会和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将相关事项纳入年度立法计划,36件合并为4项监督议题纳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其余112件议案转为代表建议,连同代表大会期间、闭会期间代表提出的建议共967件一并交有关部门办理;开展专题调研、集中视察、执法检查等各类履职活动共6006人次。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左右。具体来看,2024年北京地区(含中央在京单位)外贸规模达3.61万亿元,连续3年站上3.6万亿元台阶。北京航空双枢纽时隔5年旅客吞吐量再次破亿、入境游客大幅增长186.8%,旅游人次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未来,北京要加大力度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随着《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和多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落地实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较快增长。2024年1至11月,全市新设外资企业1777家,同比增长14%。
我们锐意改革、突破前行,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北京地区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58项、占全国28.7%,高被引科学家达431人次、居全球城市首位,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三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北脑二号填补国内脑机接口技术空白,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实现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拟人奔跑,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体“通通”正式发布,备案上线款、稳居全国首位;推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9个科技设施进入科研状态,建成昌平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一期。
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社稷坛、太庙恢复原有建筑格局,先农坛神仓、庆成宫向社会开放,完成钟鼓楼周边等街区整治,实现中轴线南段景观御道贯通,壮美有序的城市景观日益彰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获评国家5A级景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演艺之都建设,举办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营业性演出5.7万场;试点推行20家博物馆延时开放,新增15家备案博物馆和29家类博物馆;推进书香京城建设,实体书店数量超2100家。加快国际体育赛事名城建设,成功举办中国网球公开赛等高水平国际赛事,北京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残奥会再创佳绩,举办群众赛事活动3.8万场,冰雪运动参与人次超630万。
加强“小小孩”托育服务,新增普惠性托位近1.9万个,新增中小学学位近3.9万个。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新建105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4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全面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建成9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覆盖全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81项检验结果和300项检查结果实现全市医疗机构互认共享。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累计为百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职业伤害保障。逐步改善交通出行条件,开通3号线号线条轨道新线条公交线路,推出通学、通医、通游专线%,中心城区高峰时段道路交通指数从6.32下降至6.08。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1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8.3万套。
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100多条,完成核心区平房2008户申请式退租,老旧小区改造开工742个、完工548个,启动危旧楼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20.6万平方米,完成71处老旧厂房更新改造;率先出台韧性城市空间规划,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168项“一年基本恢复”项目全部按期投用,344项“三年全面提升”项目开工建设;建立健全燃气、电动自行车等全链条监管机制;大力开展“两个以上独立逃生通道”治理,推进89个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每月一题专项治理13个高频共性难题,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分别达96.7%和97%,一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
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计达到5.2%左右,彰显经济大盘稳定。面对重重挑战,北京打出政策“组合拳”,大力推进“两重”“两新”工作,86个“两重”领域重大项目全部开工,“两新”政策带动1至11月设备购置投资增长37.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9.2%、25.5%。同时,房地产调控政策适时优化,市场交易逐渐回暖;政府资金引导精准发力,提前下达2025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8支政府投资基金带动社会投资286亿元,1至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各区持续加大稳投资力度,开工备案项目比例达到1∶3.4,创近年新高,640项市区重大项目全部开工,总投资近6000亿元。持续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推动景区取消预约、博物馆试点延时开放,提升大型活动举办便利度。2024年成功举办1931场次大型活动,同比增长20.9%,全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12.5%。此外,不断优化境外来宾支付等服务环境,外国游客可用境外银行卡“直刷”乘坐地铁,全年接待入境游客394.2万人次、增长186.8%。
2024年,北京市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我们牢牢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高精尖产业发展呈现3个“1”的“北京速度”。数字经济领域,北京上线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智算总规模超2.2万P,每秒可计算2200亿亿次;先进制造领域,1至11月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达234亿块、25.2万辆,每分钟可生产集成电路4.9万块、新能源汽车0.5辆;自动驾驶领域,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完成600平方公里设施智能化部署,全年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超1000万公里,每小时测试里程约1290公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三地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不断深化,北京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104家,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43.7亿元,同比增长12.7%。同时,加快推动“六链五群”产业布局,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晋级“国家队”,累计推出230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三地联合编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在科技创新方面,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突出,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77家、约占全国总数的28%,有116家企业入围全国科创企业500强、占总量的23.2%,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在6%以上。加强科研组织机制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创新,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改革试点,“三城”超过280项成果在“一区”落地。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扩大内需、稳定预期、激发活力,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首都新的贡献。
为什么提议“努力争取更好结果”?一是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还有很多目标要在今年完成。二是各国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在加剧。三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这一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四是信心不足、预期不稳、政策效应不明显的问题仍然存在。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五是减量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动能转化压力仍然很大,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六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还有很多瓶颈问题。
2024年12月20日,中国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提出十个方面的工作部署:全力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筑牢首都安全稳定防线年工作,要坚持服务大局、主动担当,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工作,更好履行首都职责使命。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充分发挥首都优势,稳扎稳打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朝着现代化目标不断迈进。要坚持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牢牢守住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一张蓝图干到底,针对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改革创新,做到工作开展既充满活力又扎实有序。要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注重以全局观念谋划和推进工作,强化一盘棋思想,围绕既定目标共同发力。要坚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首都大局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围绕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审议城市副中心条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长城保护条例、永定河保护条例、实施森林法办法、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修改),起草博物馆条例、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修改)和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法规。同时,与天津市、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对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围绕涉外法律服务及相关人才培养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关注民生改善和人民群众权益保护,审议养老服务条例、集体合同条例(修改)、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修改);对就业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相关立法和修改工会法、红十字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开展调研和立项论证;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市监察委员会关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情况的报告,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规范裁量权行使、促进法律适用统一工作情况的报告,市人民检察院关于行政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对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2025年,政协将紧扣首都现代化建设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围绕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未来产业发展、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绿化彩化美化生态空间建设、可持续城市更新、地下水位变化风险分析研判、城乡融合发展、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构建赛事体系、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议题,深化调查研究,提出更多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助力“十五五”规划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增进民生福祉。
经济发展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不管是量的维持还是质的提升,没有经济做基础,其他工作都无从谈起。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一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编制服务业扩大开放3.0方案;落实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开放;分类推进综保区体制机制改革和监管模式创新,建设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提升中德、中日产业园经济技术双向合作水平。二是落实外商投资准入管理制度,推动电信、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争取更多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三是健全利用国际活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提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北京文化论坛等平台国际影响力。四是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积极开展与港澳台交流合作,扎实做好外事、侨务工作。
“新两翼”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2025年将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100家,治理违法建设2000万平方米。在雄安新区建设方面,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提升、医疗卫生发展、职业培训创新三项工程,开工建设协和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雄安院区,谋划建设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在副中心建设方面,继续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基本建成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六环高线公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第二批市属国企搬迁,促进通武廊等毗邻地区深度融合。
一是提高收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增强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二是优化消费载体,持续打造大运河等国际消费体验区,推动中关村等重点商圈改造升级,完善公园、场馆、演艺空间等周边商业配套设施规划布局,加快国际消费枢纽建设。三是焕新商品消费,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促进新能源车、数码产品等绿色、信息消费,加强老字号品牌创新、集合展示。四是扩大服务消费,增加生育养老、美丽健康等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五是培育新型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扩大时尚消费,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发展。六是促进体育消费,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一绿”城市化,深入实施“二绿”减量提质规划。二是加快南中轴地区蝶变升级,规划建设大红门博物馆群一期、京南文化旅游度假区。三是抓好京西“两园一河”联动发展,加快滨水核心带建设。“两园一河”指的是,园博园、首钢园,以及永定河。四是着力提升平原新城承载力,加大建筑规模指标向轨道站点周边投放力度,建设职、住、商平衡的活力区域。五是健全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加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进规划、进补偿力度。
一是深化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居住、产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区域综合等五类更新改造。二是实施500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治理背街小巷1100条,改造提升老旧厂房40处,优化城市家具设置及管理,改善宛平城等12个重点区域周边环境面貌,做好第二轮回天行动计划收官。三是健全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完善1000个居住小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新增生化处理能力日均1200吨。四是健全物业管理体系,推动物业服务覆盖300个老旧小区。五是优化接诉即办全流程工作机制,每月一题专项治理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问题,推进协商共治。
一是开通地铁17号线号线南延,推进地铁网、市郊铁路网、公交网多网融合,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到90%。二是畅通社区公交微循环,拓展通学、通医、通游服务,完成50个地铁站和40个学医景商等重点区域周边非机动车停放治理。三是完成30项市级疏堵工程,打通20条断头路,利用闲置空间、人防工程等建设2.5万个停车位,增加1万个错时共享停车位,实现7000处信号灯联网,新增200处重点路口智能调控,让道路通行更加顺畅。
一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比如推进儿童医院亦庄院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三期、宣武医院房山院区等项目建设。二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提供周末和夜间服务。三是新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市属医院全量门诊预约号源提前2周向基层投放,其他三级公立医院50%的门诊预约号源提前向基层投放。四是新增电子病历共享应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院60家,覆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97%的门诊量。五是加强儿科、精神心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专科建设,实施中医药高质量研发工程,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
“绿色”要落地,要转化为经济效益,不能被动地保护环境,而是要更为积极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强电力、交通等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减少各种化石能源的使用。二是加快国际氢能示范区、能源谷建设。三是完善新能源调入、消纳和调控措施,外调绿电规模力争达到400亿千瓦时。四是加快建筑低碳发展,完成3800万平方米建筑智能化供热改造。五是完善减碳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绿色企业比例达到30%以上,让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