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靠谱吗,华体会APP(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枣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将石榴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从石榴叶、石榴皮、石榴籽、石榴树根到石榴文化,全力挖掘开发石榴身上的“宝藏”,做深做透“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培育石榴产业集群,打造完整产业链,努力让百姓过上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的日子。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枣庄各地的石榴园、盆栽盆景园、加工企业等,切身感受当地群众“围着石榴转”的幸福生活,看枣庄如何走好石榴这一“土特产”全链融合和产业共富之路。
“我们坚持把发展石榴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推广良种扩种19.4万株,石榴鲜果年产量达1亿余斤,峄城石榴畅销全国各地。”峄城区委副书记宋俊峰介绍,该区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退休老专家和科技工作者成立技术联盟,开展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等培训,一体化推进石榴优质品种“育繁推”,提升石榴品质,巩固石榴苗木、盆景盆栽、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等产业发展基础,石榴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经过多年发展与积淀,石榴已成为枣庄的城市名片,“土特产”跃升为“金字招牌”。2023年,枣庄获得“中国生态石榴之都”称号,枣庄石榴系列产品被认定为“中国生态原产地标志保护产品”品牌,“峄城石榴”入选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枣庄石榴品牌响、知名度高,不愁卖。每年临近中秋、国庆双节,石榴的卖价虽然不断攀升,但是订单不减反增,每天平均可以卖出近3000斤。”果农王正伦开心地说。随着枣庄石榴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枣庄逐渐成为全国石榴交易的集散地。今年9月,总投资1.5亿元的枣庄石榴综合交易中心建成运营。不少产自四川、云南、安徽等地的石榴被运至枣庄,从这里批发销售到全国各地,枣庄日益形成石榴“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优势。
近年来,枣庄在石榴育种育苗上持续发力,实施枣庄市石榴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综合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目前,保存的石榴种质资源总量已达473份,保存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前列。“我们将加大石榴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力度,不断加强种质安全保存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到2026年,力争石榴种质保存总数达到530份以上。”谈到下一步工作计划,枣庄市石榴研究院院长李志强表示,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步构建石榴种质的指纹图谱,为石榴制作“分子身份证”,不断推进新品种选育进程,3年内争取石榴新品种授权2个以上。
石榴全身是宝,但“农产品不加工,等于一场空”。“聚焦打造百亿石榴产业目标,我们以项目建设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助推石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枣庄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调研组,2023年9月以来,全市新招引落地石榴产业重点项目13个、总投资35.7亿元,其中,总投资2.5亿元的枣庄石榴精品种植示范园、总投资1.5亿元的枣庄石榴综合交易中心等9个项目已建成运营,推出石榴特膳食品、红参石榴胶原蛋白等系列产品30余种,石榴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凸显。
调研组了解到,挖掘石榴审美价值,枣庄还开发出了石榴盆景等衍生产业。作为“中国石榴盆景之都”,枣庄已成为国内石榴盆景盆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产地与集散地,“石榴盆景栽培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业人员超过4000名,年产盆景盆栽20万盆,产值达5亿多元。峄城区委书记张熙滨介绍,未来将结合城乡居民消费升级新需求,引导经营户以中小微型为主、大型为辅,重点发展石榴小型盆景、盆艺、盆栽和微型盆景产业,实现石榴盆景小型化和特色旅游产品化,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走进拥有7800平方米设施大棚的峄城区万景园盆景基地,一盆盆造型别致、品类不同的石榴盆景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盆景石榴与普通石榴树,不论是种植方面还是养护过程都有着很大差别……”基地负责人张忠涛一边精心侍弄着姿态各异的石榴盆景,一边介绍,“我们成立了盆景合作社,盆景每年销售额400万元左右,带动附近6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作为石榴盆景栽培技艺“老匠人”,张忠涛积极分享石榴盆景造型养护经验。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年轻人加入石榴盆景盆栽行业。
调研组发现,在枣庄,越来越多的群众“围着石榴转”:有的从事盆景盆栽制作,有的加工石榴茶、石榴蜂蜜,有的发展农家乐,有的在石榴加工企业务工……当地还创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种植户通过土地入股、生产托管等方式,扩大石榴连片种植面积,提高鲜果产量,实现了“一果生五金”,即土地流转“获租金”、资金入股“变股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订单种植“得售金”、生态旅游“赢现金”。2023年,冠世榴园片区内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30万元,其中张庄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万元,群众心中的“吉祥果”,已成为遍地开花的“增收果”“致富果”。
乡村产业特色以优质为前提,特产要因“优”而兴。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乡土产品要想闯出一片天地,关键要做好“特”和“优”的文章,既要找准特色,还要追求高标准、高品质,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新的“三品一标”为抓手,统筹建设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不断提高“土特产”的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打造真正让广大消费者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让“土特产”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强化延链补链、产业融合,推动特色产业由“小而散”转向“大而强”。“土特产”竞争正逐步从单一产品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闯市场,不能仅靠农户“单打独斗”。提高“土特产”价值,必须以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特色产业为引领,在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关键环节发力,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纵向上,要贯通产加销,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链条;横向上,要培育农文旅等多业态融合新模式,推动更多乡村从单一“卖产品”向联动“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
强化数智赋能,激发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和活力。要抢抓乡村数字化发展机遇,创新“互联网+”思维,推动“土特产”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以大数据平台建设为抓手,将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贮存、销售、监管等各环节,推动产业智能化、产品数据化,加快构建现代数字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资金、技术、标准、人才、数据等要素保障机制,加大农民技能尤其是数字化技能的培训力度,为乡村产业效率变革提供基础支撑。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推动特色产业结“富果”。发展乡村“土特产”,根本目的是把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通过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广大农民从“土特产”高质量发展中获得更多收入。一方面要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合作社+基层组织”“合作社+农户+企业”等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组建产业化联合体,突出“企业管两头、农户管生产”,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吸纳就业、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形成以“农户经营为基础、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支撑”的紧密型合作模式,将更多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链条,提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