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华体会体育(HTH Sports)(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直接排放的污染物或者由它们转化形成的二次污 染物的浓度到达了有害程度的现象。人类活动及自然界都不断向大气排放各种各 样的物质,当大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超过了正常的水平,并在大气中停留足够长 的时间,进而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或其他环境要素(如气候、水体)产生不良 效应时,就构成了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危害程度,不仅是以空气中是否 存在某种有害物质来衡量,还需考虑其作用的浓度和时间等因素。
目前已认识到的、在环境中已产生和正在产生影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种类很 多,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SO2、H2S 等)、含氮化合物(NO、NO2、 NH3 等)、 含碳化合物(CO、VOCs 等)、光化学氧化剂(O3、H2O2 等)、含卤素化合 物(HCl、HF 等)、颗粒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八类。将这些大 气污染物按其物理状态分类,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如 SO2、NO)和颗粒物两大 类;若按形成过程分,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所谓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 硫等。二次污染物则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 如臭氧、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物等。值得注意的是,二氧化碳以前不被认 为是空气污染物,但鉴于其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一些国家已经把二氧化碳作 为大气污染物对待。我国 2012 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大气 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TSP)、颗粒物 PM10、细颗粒物 PM2.5、 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铅(Pb)、苯并[a]芘、氟化物、氰化物等。
土壤由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组成。 固态物质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约占土壤体积的 50%;土壤的矿 物质是指含钾、钙、钠、镁、铁、铝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 土壤中有机物质分为枯枝落叶或动物尸体的残落物和腐殖质两大类,其中以腐殖 质最为重要,占有机物质的 70%~90%,它是由 C、H、O、N 和少量 S 元素组 成的具有多种官能团的天然络合剂。 液态物质由水分构成,约占 20%~30%,主要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可以分为 束缚水和自由水两种:前者是水分受土粒间的吸力所阻,难以在土壤中移动,后 者是在土壤中自由移动的水分。 气态物质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空隙中,约占 20%~30%。土壤气态物 质来自大气,但由于生物活动的影响,它与大气的组成有差异,通常表现为湿度 较高、CO2 较高、O2 较少。
湖泊的汉语定义:湖与泊共为陆地水域,但湖指水面有芦苇等水草的水域, 泊指水面无芦苇等水草的水域。“湖”字从水从胡。“胡”字从古从肉,本义为“远古 之人体毛浓密”,引申义为“外国人(胡人)”、“大胡子”。“水”与“胡”联合起来表示 “水面长满了像胡须一样的水生植物”。“泊”字从水从白。“白”本义为“虚空”、“空无 一物”。“水”与“白”联合起来表示“水面空无一物”。按《说文》对“湖”字的解说可知, 古人对“湖”是利用它来灌溉农田。从汉语“泊船”、“泊位”、“停泊”等词汇来看,可 知古人对“泊”是利用它来航运。现代地质学定义: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 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在湖泊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冲淤等地质 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凹地,积水成湖。露天采矿场凹地积水和拦河筑坝形成的 水库也属湖泊之列,称人工湖。湖泊因其换流异常缓慢而不同于河流,又因与大 洋不发生直接联系而不同于海。在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湖泊的湖盆、湖水 和水中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湖泊不断演变。湖泊称呼不一,多用方言称 谓。中国习惯用的陂、泽、池、海、泡、荡、淀、泊、错和诺尔(淖尔)等都是 湖泊之别称。
土壤的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幼年阶段:在适宜的条件下,土壤母质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幼年 土壤发育阶段。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与淋 溶作用很弱,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 (2)成熟阶段: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淀积层中 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达到最高水平。 (3)老年阶段: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出现强烈的剖面分化, 出现更多层次,有机质累积过程减弱,矿物质分解进入最后阶段,只有抗风化最 强的矿物残留在土体中,淀积层中粘粒积聚形成粘盘,土壤进入老年阶段,这一 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明显降低。